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學期告一段落

今天早上考完希伯來文解經的期末考
正式的和希臘文及希伯來文說再見

進神學院前,最不想念的就是這兩個語言
開始讀了之後,證實我對自己果然夠認識
雖然說不上讀的很痛苦,但讀的很乏味
看到有些同學享受在原文之中
實在很羨慕他們
但沒辦法,人各有志:P

最近關於一些事情,逐漸有了眉目
其中最高興的莫過於知道:
Fuller的神學博士不需要鑽研聖經原文
(只有實踐神學不用,其他都還是要)
也不要求一定要第二或第三外文
(e.g.哈佛要法文和德文)
這讓我對於牧會一段時間後繼續唸博士
多了很大的動力

另外這學期常常和教會英文堂的一個朋友打桌球
(她也是Fuller的同學)
常常是一邊打球一邊聊教會的事
對於教會內,兩代之間的隔閡有了比較深入的瞭解

昨天聽到兩首老歌
很貼切地描述我現在的心情
(特別是考完希伯來文之後)
「明天會更好」和「我的未來不是夢」
和大家分享:)


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北美華人教會的困境

以下是星期二參加讚美之泉召開會議的一些想法。這個會議是召聚在南加州1.5代華人事工的同工,一起討論如何為復興洛杉磯這城市禱告。我知道,寫的比說的容易,說的又比做的容易。

每個族群都在建立對自己有利的論述,不論這背後的動機是出於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但我們能有另一種可能嗎?認同自己族群的價值,同時承認光是只有自己這個族群並不完全,我們需要彼此才能建立一個更完全的群體。這是建立在一個神學的比喻上:肢體的比喻。

第一個是要界定什麼是1.5代。Chap Clark界定為在美國長大的第一代移民;有人建議為13~14前來美國的華人移民;還有些人建議任何跨在兩個文化之間的人都算。1.5代其實是個被創造出來的族群認同,他們基本上有些基本的特色: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是雙語、同時接受兩個文化的影響。族群的認同,不事由別人來認定,而是有上述特質的人,他們自願加入來界定的。

其二,針對自己族群論述的建立,常常有意或無意會有種歷史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的背後往往是恐懼。北美華人教會的未來,究竟是代第一代,第二代,還是1.5代?支持者的論述往往都有上面兩種特質,就是強調自己族群的優越地位,以及背後潛藏的恐懼。在過去台灣的歷史,兩個執政黨對中國人以及台灣人的論述,很明顯都聚又上面兩個特質。

肢體的比喻說明至少兩點:第一,缺少任何一個,我們都不完全。如果現在教會裡面有第一代、第二代以及1.5代的移民,那麼這三個族群彼此若能互相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肢體。不同族群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其他族群,而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第二,在教會的發展上,應該竭力幫助軟弱的肢體成長,同時不去抑制比較強健的肢體。我們在做決定時,常常陷在一個二選一的心態中,要在兩個族群中選一個來好好發展。但二選一並不是唯一的選項。在做決定時,眼光應放在如何『健全身體』,使各各肢體都發揮功用,而不是決定要在何處截肢。

最後,肢體間最重要的不是要發展那一方,而是連結,連結的關鍵不是策略,而是『復合』(Reconciliation)。不同世代之間的隔閡,不同族群之間累積的成見與傷害,需要真正的和解並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