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4日 星期五

認識學生的需要

介紹
台灣校園團契的總幹事黃振華牧師提到:「沒有哪一個時代的學生事工比較容易,每個世代都有自己的挑戰和機會。」在做學生事工時,常常會聽到輔導(包括我自己)抱怨,「現在的學生真的和我們當年很不一樣。以前是…但現在…。」今天的學生當然和以前不一樣,有效的服事的策略和方法也當然會不一樣。

在不一樣中,人性的基本問題和掙扎卻是一樣的。今天的學生和以前一樣,仍然在找「自己存在的意義」、「生活的目標」和「屬於自己的群體」。今天的學生和以前一樣,仍然在罪中掙扎,渴望改變,卻又常常被拉回黑暗的漩渦中。學生時代正是一個人開始面對幾個重要問題的時刻:我是誰?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誰願意接納真正的我?

學生的需要
我是誰?古希臘有一本小說叫「奧得賽」。基本上奧得賽是一場證明自我的旅程,整個歷險始於奧德修斯禁不起誘惑,在刺瞎單眼巨人之後,臨走前偏要大聲告訴巨人是誰刺瞎他,導致巨人的父親—海神—要為兒子報仇,使得幾個禮拜的航程變成十年的災難,最後只有奧得修斯一個人回到故土,其他跟著他的船員全都命喪他鄉。每個人的人生都像是奧得賽之旅,試著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是要證明自己是誰。

在學生事工中,我們不是要把學生「基督教化」或是塑造他們成為成人眼中「乖乖牌的好學生」。學生事工應該要幫助成長中的學生發現並認識自己真正的身份是什麼:神的兒女、耶穌以自己生命贖回來的寶貴生命。

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知道自己是誰只是開始,一個人的身份其實就顯示出他的意義。但對學生而言,身份和意義之間的關係不是明顯的,因此在學生事工中,服事者不但幫助學生明白自己的身份,同時也陪伴他們發現這身份帶來的意義。

誰願意接納真正的我?小時候每次換到新的班級,總有一段適應的期間,在那默默的觀察新的環境,在班上尋找屬於自己的朋友。學生也一樣,到處尋找能真正接納自己的地方。學生在課業、社團、球隊、幫派、團契…中尋找一個能真正接納自己的人或地方。服事學生的人不只要「告訴」學生有一位神接納他們,為他們創造了一個新的團體(教會)迎接他們;服事學生的人需要親自讓學生感受到神對他們的接納。

一些原則
在了解學生的處境和需要後,服事者需要發展一套策略來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身份、意義和感受到被接納(委身也許是對「被接納」的一種回應)。我們可以從上面提到的三個需要來思考,幫助我們發展出一套適合今天學生的事工。

最後想提兩點。第一,學生事工要能幫助學生從表面的需要轉而面對真正的需要。人的需要通常分為「真正的需要」(real need)和「表面的需要」(felt need)。學生表面的需要有哪些?第一,需要歡樂!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不只無法吸引學生,連成人都會卻步。第二,需要解決「無聊」的困境。現在各式各樣的玩具都有,但學生卻也愈來愈感到生活很無聊。有果效的學生事工是要透過學生「表面的需要」,幫助學生發現自己真正的需要,進而認真面對這需要,在過程中發現並接受神為生命的主。

第二,學生事工「一定要帶領學生觸碰到真正的核心問題」。(我是誰?活著的意義是什麼?誰願意接納真正的我?)很多時候,服事的人吸引學生,往往想盡辦法辦各樣活動,以吸引學生來參加,但若沒有「牛肉」在裡面,活動終究會結束,人潮也終究會散掉。因此我認為,每個活動或是聚會,要不就是直接帶領學生處理「核心問題」,不然就是間接的指向「核心問題」。

結語
這是一篇很短而且很不完整的文,目的不是要提出「如何」做學生事工,而是點出學生的處境,希望給有心做學生事工的人一些腦力激盪的作用。服事很容易被「例行公事」淹沒,或被「過去的經驗」給蒙蔽。但每個時代都是新的,神在每個世代也都會興起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服事那個世代的人!服事的人需要一方面尋求禱告神,一方面貼近今天學生的處境。我相信聖靈必定會賜下智慧,讓我們明白怎樣在自己的環境中服事那裡的學生!

2009年4月23日 星期四

後現代的挑戰與機會

介紹
後現代主義已經不是一個「理論」,而是現在已經存在並滲透進入每個角落的「文化」。後現代主義很難形容,因為他是對現代主義的一種回應。換句話說,對不同人來說,後現代有不同的意義。大體上,後現代幾乎等同於「相對主義」和「多元主義」,一般也認為「消費主義」和「看重關係」是後現代文化的兩個特色。

後現代文化是基督信仰的障礙還是幫助?每個文化和思潮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因此每個時代所面臨的挑戰也都不一樣,很難比較。因此後現代文化在某方面是基督信仰的障礙,但在其他方面卻也能幫助人重新認識神!

挑戰
基本上,後現代文化帶給基督信仰的挑戰是相對主義的挑戰,也就是每個信仰都是相對的:對相信的人而言,他所相信的是真的,但未必對其他人而言是真的。因此後現代文化的人對基督教宣稱「唯有耶穌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非常感冒。後現代的人可以接受對基督徒而言,基督信仰是唯一的真理,但認為對非信徒而言,不需要接受。

後現代文化對基督信仰的另一個挑戰是看重「主觀感受」。因此任何一種信仰或價值觀若能被感受到,就能被接受,若不能,就被忽略。對於一向強調「客觀真理」的信仰傳統而言,這種以「主觀感受」來分辨什麼是真理的態度簡直是大逆不道。


機會
後現代文化帶給基督信仰的不只是挑戰,也是機會。

首先,後現代文化讓人重新認識到自己的「有限」。每個人看到的都只是真理的一個面相,理解的也只是一部分的真理。沒有人有能力「擁有真理」!基督信仰基本上是肯定這一點的:人無法擁有真理!後現代思想重新肯定人的有限。當人承認自己的有限時,等於開了一扇門,使那些願意謙卑下來的人接受「神的啟示」。

其次,後現代文化幫助人重新認識神的「豐富」!當人承認自己所理解的有限時,不但能謙卑下來領受神的啟示,同時也能夠透過不同的人、事、物來欣賞神的豐富。聖經本身就是一本豐富的書,裡面不只有教導、規條,還有故事和詩文!

第三,受後現代文化影響的人注重主觀的感受,這一點帶領人肯定「互動」的重要。人透過互動去「感受」,而當人與神「互動」時,就能感受到神。後現代文化提醒人,信仰不是一套教義或價值觀,而是一種能透過互動而經歷到的關係。


結語
後現代文化不是福音的毒藥,也不是福音的靈丹妙藥。後現代文化帶給基督信仰挑戰,卻也帶來許多機會。

2009年4月18日 星期六

Reflection

當撒但成為我們面對自己的藉口時,我們把自己藏在邪惡之下,把責任推給外在的邪惡勢力,到最後,錯的不再是我們,而變成在創造萬物的神。換句話說,責怪神是人不願意面對自己(真相)的表現。

自我中心的人是最不願意面對自己的人。他以自己為中心出發,看待一切,衡量一切(包括神和他人,「論斷」就是一種表現方式),而這樣的人最大的盲點就是「自己」。E.g.數人數沒數到自己,開始怪別人。

謙卑是領受恩典的開始,因為謙卑的人不再從自己出發看待世界,而是刻意選擇和神認同,在聖靈的幫助下,嘗試從神的角度出發來認識一切。人永遠無法成為神,因此從神的角度出發來看一切不是自以為是神,而是選擇與神和祂的啟示認同。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有時候....

人的路真的愈走,叉路愈多。小時候就只知道一條路:讀書、升學、再讀書、再升學。往好處想,那些日子很單純;往壞處想,那些日子很無聊。

愈長愈大,就發現選擇愈多,每個決定或多或少都牽動到未來的路。機會少有機會少的苦,機會多卻也有機會多的煩惱。人好像就這麼矛盾,難怪不論順境還是逆境,人都可以煩惱,都可以焦慮。到頭來,一個人的心裡是平安、是焦慮,不是來自外在的環境。

有時候很想有一片天空,發表自己的想法,在那裡不需要在意別人怎麼看自己,也不需要因為別人對我的期望,而不敢暢所欲言。其實大多數的時候我都還是暢所欲言,只是長愈大,愈發現有時候暢所欲言不只是不合宜,甚至有可能會傷到人。

有時候還挺想寫寫小說的,但文筆實在太差!

咖啡和白開水

今年的Lent(復活節前的40天),我決定禁飲料,包括soda或咖啡。在這段期間,好幾次早上起來聞到室友煮得咖啡香,都期待著復活節之後能夠重新享用香醇的咖啡。終於,復活節到了,前一天晚上,我興奮的對Joy說:「感謝主,明天是復活節,可以喝咖啡了!」Joy白我一眼,撂下一句話:「我看和主復活相比,你比較期待能喝咖啡吧。」

當天晚上睡不好,躺到6:20AM就自動起床了,吃早餐時趕緊為自己煮了一杯expresso coffee!說真的,當我喝下去的時候,突然覺得不過就是如此,也沒什麼特別的。是很香,但是並沒有特別吸引我。

在禁飲料時覺得是人間享受的咖啡,在享受到時,卻發現和喝白開水沒什麼兩樣,差別只在於一個比較健康,一個比較不健康;一個沒味道,一個有香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