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7日 星期五

北美華人教會的困境

以下是星期二參加讚美之泉召開會議的一些想法。這個會議是召聚在南加州1.5代華人事工的同工,一起討論如何為復興洛杉磯這城市禱告。我知道,寫的比說的容易,說的又比做的容易。

每個族群都在建立對自己有利的論述,不論這背後的動機是出於有意識還是無意識。但我們能有另一種可能嗎?認同自己族群的價值,同時承認光是只有自己這個族群並不完全,我們需要彼此才能建立一個更完全的群體。這是建立在一個神學的比喻上:肢體的比喻。

第一個是要界定什麼是1.5代。Chap Clark界定為在美國長大的第一代移民;有人建議為13~14前來美國的華人移民;還有些人建議任何跨在兩個文化之間的人都算。1.5代其實是個被創造出來的族群認同,他們基本上有些基本的特色:聽說讀寫各方面都是雙語、同時接受兩個文化的影響。族群的認同,不事由別人來認定,而是有上述特質的人,他們自願加入來界定的。

其二,針對自己族群論述的建立,常常有意或無意會有種歷史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的背後往往是恐懼。北美華人教會的未來,究竟是代第一代,第二代,還是1.5代?支持者的論述往往都有上面兩種特質,就是強調自己族群的優越地位,以及背後潛藏的恐懼。在過去台灣的歷史,兩個執政黨對中國人以及台灣人的論述,很明顯都聚又上面兩個特質。

肢體的比喻說明至少兩點:第一,缺少任何一個,我們都不完全。如果現在教會裡面有第一代、第二代以及1.5代的移民,那麼這三個族群彼此若能互相配合,才是真正健康的肢體。不同族群的存在,並不是為了自己,也不是為了其他族群,而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第二,在教會的發展上,應該竭力幫助軟弱的肢體成長,同時不去抑制比較強健的肢體。我們在做決定時,常常陷在一個二選一的心態中,要在兩個族群中選一個來好好發展。但二選一並不是唯一的選項。在做決定時,眼光應放在如何『健全身體』,使各各肢體都發揮功用,而不是決定要在何處截肢。

最後,肢體間最重要的不是要發展那一方,而是連結,連結的關鍵不是策略,而是『復合』(Reconciliation)。不同世代之間的隔閡,不同族群之間累積的成見與傷害,需要真正的和解並和好。

1 則留言:

Samuel 提到...

像你說的啊 說的容易作得難啊
我們可能需要從家裡開始吧
自己先跟家人/長輩打好關係
還有一個就是願意吃虧吧 (in a good sense)
我覺得 有時候就是願意低頭
願意接納不同的意見
甚至願意委屈自己的固執
有時候犧牲一點自己的自由

夾在各種不同的壓力/期待之間
我們需要求主給我們智慧去應對
當然 認識更多這方面的知識也會有幫助啦~